十三屆全國政協第28次雙周協商座談會11日在京召開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并講話。12位政協委員和企業代表圍繞促進就業的產業基礎、政策支持、重點群體、教育培訓、公共服務等建言資政。
汪洋強調,就業是民生之本、財富之源、社會穩定之基,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工作的重要論述,從全局和戰略高度認識做好就業工作的重大意義,堅持總量結構并重和供需兩端發力,統籌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,提高就業政策的精準性、穩定性和協同性,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,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支撐。隨后,全國政協副主席高云龍作主題發言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介紹了有關情況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教育部、財政部負責人現場作了交流互動。
會上,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以《解決好農業農村領域的就業問題》為題作發言。
在發言中他指出,現階段解決就業問題民營企業還是主要渠道,大概80%的就業和90%的新增就業都是由民營企業來解決的。而近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對民營經濟發展是有利的,相信對促進就業也將有積極的影響。
另一方面,就業問題不光存在于城鎮,在農村也應把就業問題重視起來。現在農村的養殖業、種植業都逐步向現代化發展,而如何解決“農人”的就業問題也將深刻地影響未來農村產業發展的格局。所以,針對農村就業問題提出以下建議:
實施“農業人才下鄉”計劃
大力興辦農業院校,創造條件把涉農人才留在農村發展,實施“農業人才下鄉”計劃。國家提出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村的現代化,這就需要一大批優秀的、受過專業教育的涉農人才。我國有大量的農業大專院校,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,城里的收入遠高過農村,很多人把跳出“農門”作為主要奮斗目標,近70%的農業類畢業生轉行從事非農產業,這對國家來講是巨大的浪費。怎么樣讓涉農的學生畢業后愿意去農村并留在農村工作,同時吸引更多人才到農村創業是個大問題。我想,一要更好地辦好農業類院校,開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、鄉村振興需要的專業;二要鼓勵學農的學生畢業后愿意到農村、留在農村從事現代農業工作和創業。我們國家為了支持制造業發展,制定了家電下鄉、汽車下鄉等補貼政策。為推進農業現代化,我建議實施“農業人才下鄉”計劃,國家拿出一部分經費支持應屆畢業生到農村就業,可采用每年補貼、連續補貼多年的辦法,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投身農業、扎根農村。
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就業結構調整
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通過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就業結構調整。只有產業興旺了,才能根本解決農村就業問題,農村就業結構要做調整,就業正在從傳統的重體力活向技術活轉移,從事重體力活的人員工資收入雖在不斷提升,但年輕人卻不愿去做。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、鄉村文旅、農村電商、家庭農場等產業。建議國家要繼續加大力度扶持農村產業發展,尤其要鼓勵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,促進三產融合發展。最近,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,我們新希望集團聯合200多家涉農企業、科研院所、高等學校等機構,成立了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聯盟,搭建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平臺,以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村就業結構調整,賦能鄉村振興。
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
加強農業職業培訓,提高農民就業技能。農村勞動力普遍缺乏職業技能培訓,對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都缺乏了解,造成農村勞動者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崗位的要求,就業能力不強。2018年我們新希望牽頭提出“10萬新農民培訓計劃”,在未來5年義務培訓10萬名新農人。目前已在全國25個省330余個縣完成了近千場培訓,培訓3萬余人,形成了“一套教材、兩種形式、三方合作、多個基地”的培訓特色。建議國家進一步出臺專門政策,加大財政投入,鼓勵和支持一些龍頭企業、社會組織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,為農村培養一大批“愛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”的新農人。